党同伐异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爱情 历史  美国 1916

简介: 详情

更新时间:2021-07-12

党同伐异影评:《忍無可忍》無意識的黨同伐異


「電影始於葛里菲斯」——尚盧·高達,法國新浪潮

現代電影之父

葛里菲斯作為「現代電影之父」,以某種程度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可借鑒的電影技法,但也不合宜將古典敘事的建立,如其下報業所述,完全歸功於葛里菲斯,畢竟,同期也有電影人,在各樣嘗試中,延展出不同技法。1915年,《國家的誕生》古典敘事已悄然形塑,雖然在製作方式與黑人&三K黨的主題上,與今日的種族議題背道而馳,但在當時卻是令人同仇敵愾的「政治正確」,不但贏得非比尋常的社會聲譽,更收穫了鉅額的票房。

1916年,《忍無可忍》可謂古典敘事的開宗集大成,四條平行敘事線,史詩級地涵蓋多種類型、題材與觀點;從宏觀的古文明戰爭、宗教屠殺、聖經故事,到微觀當代小人物的都市通俗,都將葛里菲斯深而廣的電影把控力展露無遺,也奠定式地開展了戰爭、歷史、歌舞、犯罪、追逐、愛情、通俗等各類型片的雛形;然而,其史詩野心可不止於主題敘事,在畫面建構上,葛里菲斯一日同時動用一萬五千名群演與二百五十輛戰馬車,以及移動高塔、噴火戰車、象攻、旋轉齒輪城門、巴比倫宮殿等,而橫跨多時空的造型與美術設計,更達到巔峰級別,宏偉到令人懷疑這當今是否還拍得出來?戰爭、宴會排場之浩瀚,萬人調度範圍超過三層,群眾演員素質極高,龐多的動機與動作設計,整體帶入感令人讚嘆地難以置信;甚至給人一種,它來自一百年後,而非一百年前的既視感。



「電影藝術的基本,就是剪輯。」——普多夫金,蘇俄蒙太奇

剪輯—古典敘事的核心

古典敘事建立的核心,莫過於剪輯的敘事方法,幾乎所有的古典鏡頭語言,都是圍繞著剪輯敘事性的崛起展開。剪接從被動的功能性連接,進展為一種積極詮釋意念與情緒的敘事技法,使作者的意念得以影像化,並使觀眾得以接收,呈現了阿斯楚克《攝影機鋼筆論》的本質。剪輯的原理,建立於影像素材的多樣與差異性,景別用鏡的意義就此升維,構圖不再只是點狀呈現單一片段的所指,而是線狀展開,透過不同景別、構圖間碰撞所表述的序列意義,使構圖邁入分鏡的思維,在中景的基礎上,引入特寫、近景、遠景的編排,創造出情緒與意念的強化、對比與轉化等,更加以鋪陳與堆疊,推高情感與衝突,將電影的時間性,從客觀的絕對(片長),沈浸入主觀的相對,節奏就此而生。

例如:在中景主述鏡頭,隨情節流動,插入角色反應特寫,強化與表明了角色的情緒、想法和態度,使演員終能脫下舞台與默劇表演的誇飾性,還原影像本質的寫實性,也技術性地規避與補強演員的不足,甚至插入一個與主述鏡頭故意不連戲的表情大特,來呈現角色的極度張力的心境與情緒;而古典剪輯發展至今日,多不再倚重明顯不連戲的技法,而是如魔術般將破綻藏拙,讓演員眉宇之間一眨一睜,都能在剪輯的出入點的雕琢下,大幅操縱一個角色的態度與性格,更消弭了出戲的風險,使觀眾沈溺於精心設計的真實中。而這時期的電影,對於情節相關的物件或動作特寫,也較偏重展示性而非連戲。另外,遠景從開場建立環境的作用,挪移到景別之間,也使遠景成為主流的鏡頭語言,尤其常見於環境壓迫或是史詩戰鬥的敘事中;當兩個士兵於中景爭鬥,鏡頭切到整個戰爭的大遠全景,不但大大強化了衝突,更將戰爭的慘烈性,透過影像表露意念。


「兩個蒙太奇鏡頭的並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愛森斯坦,蘇聯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

線狀的敘事剪輯,不過只是古典敘事的序章。當一條條獨立的時間線並置、交織,將線狀拓維至平面,創造出火車進站般,貫穿整個電影史的平行、交叉蒙太奇;其中所鑄成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更是直至今日,在所有商業電影都難以被取代的致命利器。葛里菲斯作為蒙太奇的開宗祖師,其造詣完全不僅於歷史價值,放在今天,仍是難以超越的教科書經典。《忍無可忍》將四條完全獨立且跨時空、階級、觀點的故事線,透過平行蒙太奇、主題蒙太奇的並置、歸納、對比、強化,使得場與場間的連結極具表述性,也在視覺與意念對觀眾產生刺激或理解錯置,大大提升了資訊量與精彩度,降低了枯燥感。例如:家中的妻子與獄中的丈夫透過剪輯對視、搖籃嬰兒&現代嬰兒的敘事錯置、耶穌行善&當代善行的思辯答問、耶穌親近小孩&現代搶奪小孩計畫、當代庭審&彼拉多審判耶穌等等;雖然《忍無可忍》在轉場上還是依賴大量字卡,但不過只是有聲電影對白於無聲的表現形式而已,將於後段針對字卡補充說明。

交叉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看似已將本片推向極其宏大的境界,卻還未達到真正的高點。葛里菲斯更進一步在結尾高潮處,融合交叉蒙太奇,完成了極度複雜、高超,且至今都罕見的三線平行最後一分鐘營救,並在巴比倫宴會與偷襲、宗教屠殺與救援、現代死刑與火車追逐之外,再穿插、並置搖籃與耶穌上十架,推升到四線加一鏡的交織,在最後20分鐘內,用了255個鏡頭,不斷的切換場景、鏡頭,大大考驗了導演用鏡的多元、分鏡的縝密以及節奏的把控,不僅將敘事梳理得清晰入勝,更將情感的張力推至極致;而主題蒙太奇所並綿延的史詩感,與微觀的現代故事產生了強烈地碰撞與對比,將《忍無可忍》概括全人類的主題,從古至今,從世界到個人,詮釋得長闊高深,無出其右,樹立了史詩電影的極致天花板。

空間蒙太奇

除了時間的並置,葛里菲斯也巧用了疊影特效,完成了空間上的並置,如十架上的耶穌&群眾、戰場&天堂,透過兩段影像的相疊,不僅建構了實景難以執行的畫面,也將空間與時間的平行對比層層相扣,使得主題寓意在畫面本身與時間軸上,都可謂一呼百應,也預示著下一個顛覆剪輯敘事的時代即將來臨:以畫面為先行的場面調度蒙太奇,於1939年,詩意寫實主義的雷諾瓦《遊戲規則》達到巔峰。

葛里菲斯在蒙太奇之外,也探索著更多剪輯敘事的效果與可能,如頭顱落地的特效,或是顛覆時序單向性的屠殺情節閃回等等,都一再證明了電影本質的反動性:將電影中不可能的事真實化,將現實中不可能的事再現化。

蒙太奇的源流

愛森斯坦在其蒙太奇論文總結了《忍無可忍》,坦言蘇俄蒙太奇理論的根基,源於葛里菲斯的古典剪輯;然而,愛森斯坦相比普多夫金,作為激進自由派的蒙太奇代表,也批評《忍無可忍》過度迷戀平行蒙太奇,妄想以搖籃作為原型或神秘象徵,將四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故事並置敘事,但此寓言符號並未有效地在各個故事時空建立起意義關係,或昇華至抽象、總結的維度,使其仍舊停留於寫實主義;而那些平行並置的敘事意念,依靠著虛假的人道主義作為支撐,彼此也相互衝突,使葛式蒙太奇僅停留於平行比較的層次。然而,電影史到今天也證明了,靠攏葛里菲斯的普多夫金,才是作為蘇俄蒙太奇的一支,成為當代古典敘事的主流。



「如果我透過觀景窗看到某個我覺得熟悉的東西,我會試著去用不同的觀點重新看一遍。」——加里·維諾格蘭,美國街頭攝影

圍繞剪輯的攝影

為了擴展影像本身與排列組合所翻升的綜效,葛里菲斯圍繞著剪輯,發展出各樣攝影技法。早在100年前,《忍無可忍》便以類似於搖臂的浮空平移鏡頭,並藉由dolly in、pan 等緩慢運動,將史詩場面呈現得宏偉壯闊;可惜還尚缺鏡頭運動與畫面元素間具表述意義的場面調度設計,使得浩大的群演場景,更接近史詩舞台的背景建立。不過,從Dolly in 表情大特虛焦,也可以察覺葛里菲斯對於調度與敘事、情感、詩意的關係,正有意識地探索著。

《忍無可忍》大多的主述鏡頭都偏向舞台思維,除了前景的缺席,演員也多向正面、側面朝鏡,面向的敘事與寫意還未建立;但對於對跳的軸線、方向性與視點都已相當純熟,顯得普多夫金的《母親》更像磁極被干擾的路癡,而非一場探索軸線與方向的技法實驗。全片鏡頭多服務於表演,蒙太奇也多用於大結構的處理,如愛森斯坦所述,缺乏抽象、寫意在鏡與鏡之間碰撞與流動,從古戰爭場面分鏡得目不暇給也足以見得,初代劇情電影專注於剪輯的敘事性,影像有意無意地為剪輯而生,使得畫面本身獨立的表述性、表意性被大幅稀釋。

定義特寫的遮罩

古典敘事攝影有別於舞台的是,致力透過取鏡與剪輯,聚焦、操弄觀眾的所見與感官,除了透過景別強調與對比畫面焦點,葛里菲斯大量地使用「遮罩法」,更激進地將畫面重點以黑畫面劃分、凸顯出來,有別於當今比較常見的圓形與方形遮罩,葛里菲斯更為不同的畫面,量身訂製遮罩形狀與運動,暗角、橫斜、三角、下三分一等,基本上想怎麼遮就怎麼遮;甚至取代了鏡頭運動隱藏與揭露元素的敘事法,在山中少女陣亡時,遮罩從少女臉部特寫,擴張到腳邊的鴿子,從小人物的痛苦,昇華到大時代的和平鴿。

遮罩即是葛里菲斯對特寫的定義,甚至在同景別、角度的鏡頭,直接卡接遮罩,作為中景到特寫的轉換;實際上聚焦物的大小並未改變,但卻因為屏蔽了其他視覺資訊,使其在視覺心理上,相對放大;如同當今好萊塢慣用的臨演過鏡、追逐過前景等鏡頭設計,都利用了遮蔽的原理,引導觀眾在潛意識中,對聚焦物本身激發更大的關注與期待,真實地在心理感官中放大。在今日,自由激進的特寫遮罩已被更多的技法所替代,如虛化景深、環境元素構圖、透視法、雕光、視覺焦點剪輯、聲源等,而用光在視覺的聚焦與引導上尤為重要,但本片基調多以柔光、正常調為主,少見硬光、耀光、高對比、雕光等光影設計。

遮罩今日已跳脫特寫的定義,轉為重新築框,用以表現不同的媒體形式、時空、氛圍、心境、觀點或意念;例如:《親愛媽咪》在片尾以景框搭配角色動作,從1:1推開至16:9寬畫幅,傳達了心境的拓展。

黑白片下的色彩追求

雖然《忍無可忍》在場面調度設計與鏡頭運用的造詣,與剪輯相比還遠不成熟,但仍運用了許多延續至今的鏡頭與光學技法;如追逐車拍、手持晃鏡、虛焦、抽格、慢動作,溶接、疊影、淡出入、閃電特效等。值得一提的是,膠片的染色技法雖非葛里菲斯首創,但作為全片染色的先例,可見葛里菲斯不僅於黑白片的灰階思考,更探索著電影色彩的敘事意義。

全片不用黑白色,而以粉、褐、藍作為底色,並加以混色,呈現出橘、黃、紫等多色效果,試圖還原陰雨、夕陽、室內燈等環境氛圍,用以過曝法再現剪影;更透過色彩表意情愛、抑鬱、溫暖、冷漠、血染、博愛等多義心境。本片的色彩分隔以鏡頭為單位,而非場次與段落,使得各種顏色在剪輯上相互交織,尤其用色邏輯又跳耀於環境與心境間,甚至有多義的表述,以至於在許多鏡頭中,也較難以直觀感受到其色彩用意,但相比於將近四小時的黑白,染色確實讓《忍無可忍》在敘事表意與視覺感官上如虎添翼、眼睛一亮。而染色法的電影製作,於美國20、30年代仍然使用。

字卡的絕逼與氾濫

《忍無可忍》的字卡,是我看過最絕逼的;不僅在講述情節本身,有如繪本、說書人般引人入勝、流暢地轉場與呼應四段故事,更夾雜詩句、論述,甚至還用小字註釋歷史考究或背景資料,並在置底處留下葛里菲斯的縮寫DG。字卡在形式上更是講究,字卡隨故事的轉換不同的襯底,設計得極具氛圍,字樣的排版、字體、底線、顏色隨著敘事變換無窮。但令人詬病的是,字卡運用的比例實在出乎意料的高,雖然敘事上運用平行蒙太奇組合架構,但許多故事間的轉場與對應的隱喻,仍然依賴字卡來推進、連結、強調與對比,甚至有些顯而易見的事,也重複以字卡做表述;不過,作為鏡頭語言發展的先鋒,如何與當時的觀眾對話,與今日的我們已是另當別論。



「電影是用沙子寫的:今天鼓掌,明天遺忘。」——D. W. 葛里菲斯,現代及美國電影之父

不息的搖籃

「不停擺動的搖籃,時空的聯合者,歡樂和悲傷的歌唱者。」——《忍無可忍》。全片以「搖籃」作為鐍鑰,帶有隱喻的鬱藍色彩、木質的房間、背景的婦人、曙光落下,塵埃飄蕩其中、平靜的母親、擺動不息的搖籃,構築了一幕不可言喻的多義性,穿梭於古今中外、大時代與小人物之間,似乎人類不寬容的歷史,不止息地孕育於襁褓中;又似乎歲月潺流無盡,人類連綿不絕,母親的慈愛,推動著搖籃,「如今如同昨日,世間的人情變化循環無窮 。搖籃搖動着,為人類帶來同樣的激情,同樣的憂樂悲歡。」自由詩之父,華特·惠特曼;更似乎,在葛里菲斯觀察古今人類社會後,對這幾千年來,人類為了寬容而鬥爭的艱辛歷史所下的註解,並以四段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故事,寓言其普世性,尋找著寬容的答案,也在劇情電影的起頭,就訂定了史詩類型的母題:愛與寬容。葛里菲斯彷彿看盡人間的百態,在三條乍看悲劇收場的歷史線後,現代故事中的丈夫被妻子救下死刑台,相擁而泣,爭戰的人們靜止於天堂的敞開,字卡寫道「完美的愛帶來永久和平」,一道大光,監獄中的囚犯藉著疊影,奔向百花盛放的田野,砲台上佈滿枝枒,戰場已成孩童嬉戲、親暱的樂園,十架的光芒矗立在天地之間,普天歡騰,搖籃佈滿鮮花,仍舊搖盪著,母親的近景若有所思,彷彿品嚐著這嚮往中的甜美,又或者,僅是逃離一個宿命中的泡影。


「最重要的寬容就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寬容。」——《愛因斯坦談人生》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之父

不寬容的歷史

《忍無可忍》”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 the Ages. ” ,不寬容:歷代愛的鬥爭,也另譯《偏見的故事》;相比之下中譯《黨同伐異》更加畫龍點睛。叛國祭司同謀波斯將巴比倫滅國、法國皇室肅清雨格諾派教徒、猶太人與羅馬政府將耶穌送上十架、現代法庭將無辜之人送上絞刑台;《黨同伐異》闡述了國家、社會對個體的不寬容,在根本上剝奪了個人選擇寬容的可能性,為了逃脫被不寬容的命運,個體不得不融入群體的不寬容中,而國家與社會也必須透過不斷對圈外者的肅清,才能建立起那短暫而微不足道的安全感,彷彿全人類的詛咒一般,在不寬容在貪婪與恐懼之中無盡循環、生生不息。莫非那搖擺不絕的搖籃,孕育的是人類綿延不止的悲劇嗎?或許還有一樣,比貪婪更廣闊,比恐懼更纏綿,比世上的一切,都更有力量。

本片的思想看似簡單、概括,也似乎沒有更哲學與文學性的探討與深究,但僅透過影像的層層的對比性與宏大形式的呈現,便將單純的立意,藉由對歷史與現實的揭露與再現,迫使觀眾進入深刻的反思之中。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普羅達哥拉斯,古希臘哲學家

無意識的黨同伐異

1914-1918正值一次大戰,美國參戰情緒高漲,《忍無可忍》宣揚的「寬容」烏托邦反戰思想,與社會風向相去甚遠,再加上藝術價值與大眾文化的疏離,使得這部耗時一年半、投資200萬美金、片長220分鐘的電影史鉅作,在收獲電影百年價值的同時,也讓葛里菲斯為票房的慘敗,背負了一生的債務。值得深思的是,種族優越主義與寬容博愛,在今天看似極為矛盾,但在當年,卻是很自然地並存於每個主流社會的個體中;葛里菲斯可以在電影中屠殺黑人,也可以在電影中譴責全人類的不寬容,不禁令人自省,當今的我們在宣揚愛的同時,是否也理所當然,甚至毫無意識地將某些族群、部分個體隔絕在外,甚至黨同伐異。


後記

本次觀影的168分鐘HD的修復版本,由Cohen Film Collection 提供典藏影片,Modern VideoFilm進行數位修復;不得不說,聽過《最後一笑》(《最卑賤的人》)修復版配樂的鬼畜重複,真的會躁鬱到想殺人,但由Carl Davis 所製作的《忍無可忍》配樂,168分鐘毫無冷場,巧妙流動於不同時空與張力之間,簡直鬼斧神工,連葛里菲斯再世都可能望塵莫及。

面對將近三小時的默片,不免令人生畏,不料看默片真會上癮,那種藝術本身的靜謐,與純粹的注視性,以至對電影藝術源流的讚嘆,是聲光、對白充斥的現代電影難以企及的;有時帶入到某種程度,彷彿還能聽見角色在說話,似乎影像本身即是有聲的,不僅如此,還有味道。無聊與否,也不在於默片本身,而是取決於作品與觀者間所流動的資訊量、刺激與變換性;正如我們可以給一幅畫五分鐘的注視,卻無法靜觀無數畫面交織而成的電影。《忍無可忍》對便影本質的探討之宏偉,光是寫筆記便忘卻時間,也令我感嘆「認識電影」的重要;電影即語言,語言之大,真需要一本字典,以認識自己的無知與失語。接著要看五個半小時的默片《拿破崙》,怪了,我怎麼又開始怕了。

「恩,我當然不認為我能做得更糟。」——D. W. 葛里菲斯


党同伐异的相关影评

党同伐异
F • Intolerance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