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坠落的审判影评:女权批判男人的时候,会把自己想象成男权,其实女权比男权更恨女人,因为女权总在试图瓦解女性多样的品质,让她们刻板化,成为像是男权教授男人必须是不能流泪的、大男子主义的男子汉那样的刻板模式。


关于映后的采访事件。

看这种文本电影都能激发她们对于悲剧的沉迷,女权不断说服女性成为受害者,不断强调性别,并且成为性别的附庸。

用性别谈论任何被她们关注的故事,真是作死地让女性完全惯于沉沦在男权叙事的下位之中,渴望用对男人的恨包装她们的单调的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女权似乎没有真正的人格,永远在围绕着男人和性别建立骨骼,不断地强调自己作为附庸的悲惨。让人发笑。

爹味嘉宾跟妈味观众一个比一个冲。

一个轻浮自大,一个狂妄毒舌。

由于有电影文本坐阵,目前看来妈味赢得多一点。

但可以简明扼要概括:衰败而强撑体面的爹味男权,疯癫而自甘堕落的女权,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以下为我的影评:

这部电影算得上优秀。

看起来就像是在看罗曼波兰斯基(把作品跟人分开看,爱发疯的人随便发疯)的新作品。

可以看看他的《杀戮》、《穿裘皮的维纳斯》《不道德审判》,都是文本向表现形式电影,但是罗曼波兰斯基更优秀。

但这个电影更像是一个优秀作业,镜头表现太好莱坞化,不太喜欢,好看是好看,但是少了电影的私密感。

法国电影那种亲切的私密感丢失了,用好莱坞化的镜头语言拍摄文艺片,是会让电影变得更流畅好看,但是对于文艺片有一个重大的破坏——就是让文艺片太像是工业化产出的、故作从容的、矫饰过的特别,就像是2017年同样是一个女导演导的《酒会》。还有奉俊昊的《寄生虫》也是这种毛病。所以同年很多人更喜欢《燃烧》。

商业片用好莱坞手法无所谓,但更希望文艺片可以把好莱坞惯常的一切因素都剃走,可以让电影更像电影。

相比于能让人记住的优秀的女性导演作品,例如:《幸福的拉扎罗》,《燃烧女子的肖像》,《伊莉莎与玛瑟拉》《将来的事》……等都有一种强烈而柔和的女性气质,语言跟镜头自带一种细腻的质感。

《坠落的审判》营造了一个反叛现实的新平衡,试图打造一种偏中性的电影气质,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就是故意把好莱坞的那一套工业行头拿来,让《坠落的审判》更倾向于一种非感性的设计,再一点点用电影文本带出关于电影主题(男女矛盾)的剖析。

在剖析的过程中,一种新语境被创造了出来,世俗的沉闷被打破了,观众在渴望道德和固有的现实被打破的时候,一场互相攻击的审判的被展现出来,观众就开始爽起来了,便开始寻找关于自己生活里雷同的影子,那些影子成为了自己的替罪羊,现实里越坚强的角色,在电影镜头里越受伤,观众就越有一种常理被颠覆的愉悦。

电影也是这样做的,一开始的采访的外放音乐就是在创造一种固有的现实氛围,女性的谈话是被侵入的,男人的音乐是闯入者,到后来男人死去的时候观众会被疑惑充斥,再到一场婚姻审判中男性被颠覆成弱势一方,一切都顺理成章了,所以疑惑被解开,新的男女模式激发了一种背离现实的趣味,男人之死就成为了一个笑柄。

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导演强调——她不想创造受害者?

因为她拍电影之前,就从现实世界中习得了一种对男性的恨,这种恨是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男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妻子成功就选择去死这种表态是可笑的,所以男人死了也是被羞辱的角色。

但如果是女人呢?女人因为没有男人成功女人误入歧途,观众会觉得可悲……会觉得社会抛弃了女人。

把这些都抛开。

如果这部电影不带有对于男性潜意识的恨意,那么就更明显——导演在强调男人也是男权的受害者!

因为文本里很清楚的剖析了,男人不成功,男人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

这如果不是导演缔造的笑柄,那么她同样认为这其实——也很可悲!

而我认为两者皆有。


坠落的审判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