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

评分:
0.0 很差

分类:剧情 悬疑 犯罪  中国大陆 2023

简介: 老金(黄渤 饰)为供女儿金丽娜(周依然 饰)留学终日捕鱼,却换来女儿身中17刀离 详情

更新时间:2023-11-30

涉过愤怒的海影评:原本只想打四分,看了网上的评价现在要打五分


【声明】①我本来想打四分,说明我对这个电影不是完全满意的,后面会写到。②没收过钱,我从来不写影评没什么影响力也不会有人给我塞钱。③如果喜欢看唐人街探案就不要看这篇影评。

下文中用黄渤和周迅分别代表剧中的角色老金和景岚。

一、关于主旨和电影分类

1、如何看待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毫无疑问,这个电影的主旨在于讨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下文中会分析老金不爱娜娜的点,但是同时,老金毫无疑问也有爱娜娜的成分,在他的观点里,花大钱送女儿出国已经是很大的爱。当然这样的爱里,掺杂了虚荣、表演和冷漠,但是感情的复杂性也是电影讨论的内容之一。“老金不爱娜娜”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应该说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也在扮演别人眼中好父亲的角色,他爱的目的不纯粹,爱的结果不到位。 他的这种粗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渔民,忙于生计,独自抚养孩子,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加上周围观点的影响,在他认知里,孩子心理没有受过伤,“这孩子皮实”。我这里不是在为黄渤开脱,只是在分析为什么黄渤这个父亲是这样:自以为爱了实际上在伤害。看了电影,父母应该思考对孩子的关爱是否是真的考虑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从成年孩子的角度也应该包容到父母的不成熟之处。

2、电影悬疑吗?

悬疑。因为有未解的问题:“娜娜是怎么死的?”,后半程还有:“李苗苗死了没?如果没死,在哪?”

有反转。暗示很多,但是明面上的故事依然是“李苗苗杀害娜娜”,电影结尾才说明真相。

关于很多人抨击电影不是复仇片,跟预告内容不同。因为自杀原本就是反转的内容,电影始终呈现的就是“黄渤复仇”,最后才发现他是向自己寻仇,如果预告中就说明了童年阴影是核心,那么电影的悬疑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认为预告宣传不算诈骗,想要看没有争议的预告,就看漫威电影。

二、我关注到的细节和理解

1、鲤鱼旗的象征:

电影开头介绍鲤鱼旗,蓝色代表孩子,黑色代表父亲,分别对应到李苗苗和黄渤两个角色。娜娜在许愿的时候把代表缘分的硬币一下子倒入水中,暗示她对“爱”的渴望,而掉入水中的黑鲤鱼暗示了导致她不能获得爱的根本原因是父亲黄渤。后面展示到李苗苗的社交软件界面可以看到他的ID中有“蓝旗”。

2、老金不爱女儿的暗示:

有很多,暂时想到以下(想到就写,并不是完全按照电影中出现的顺序)。

①到京都大学的校门口自拍,没有满意还笑着拍了一张,不符合“女儿失踪到异国寻找女儿的父亲”形象。

②在楼下等待李苗苗的时候,心里还在盘算渔网的事情,如第一条一样不合常理。

③在跟日本警察喝酒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岛上的人都知道她是我女儿,现在她被糟蹋了,大家都会笑话我的。”说明老金失去女儿愤怒的点在于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女儿本身。日本警察听到这句话也感到错愕,老金马上补充:“反正我们是相依为命的。”说明自己对女儿的感情。

④老金与警察喝酒之前还闻了一下酒的味道。女儿已死,他却还有心思品尝酒香。

⑤与周迅第一次车上交锋,当周迅说出“只有放过李苗苗,可以给你一切”(类似,原话记不清了)的时候,老金第一反应不是“你杀了我女儿,怎么样都不行,必须偿命”,而是说“我怎么信你?”。说明他在考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这时候周迅没有搭话,已经意识到老金不爱女儿的问题了。

⑥老金的前妻闫妮出场,反复斥责老金不爱女儿。后面可以看到其实前期也不爱女儿,不过这是后话,但是依然从第三个视角给了观众暗示“老金不爱女儿”。

⑦老金借复仇之名从葬礼逃离,对女儿的事情不上心。

⑧给其他人观看女儿被侮辱的视频。这也是电影中周迅指出后让老金破防的一点。这里不讨论女性相关议题,无论男女,被侮辱的视频都不应该被父亲坦然地当做证据给别人展示。

⑨不知道女儿恋爱了。周迅见过娜娜,而这件事情老金甚至都不知道,还强装自己知道,不仅说明他与娜娜的情感连接少,还说明了他好面子的特点,一直在维持爱女人设。

⑩女儿给他打电话他没有接(电影中有展示到老金的手机上是“未接来电”),并不是他口中的“接了支支吾吾听不清楚”,同样说明他在维持自己的人设。

⑩①跟警察聊到女儿小时候的事情,说妈妈不要她,自己偷偷跑回来,警察表示对娜娜的心疼,她反而说“没事,这孩子皮实。”说明他对娜娜的痛苦都是漠视的,或者说他太粗糙了,没有关注到。

【说明】我喜欢有许多线索暗示结尾的电影,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这部电影我觉得问题在于线索埋得太明显,但是线索的量是够的,不存在结尾突兀或者前半部分剧情无效的问题。

3、娜娜喜欢桃子,在电影中三次出现:

(1)最明显的一次,是李苗苗在漫展屋顶上对黄渤说他知道娜娜喜欢桃子用来论证自己的爱,这里对比表现哪怕李苗苗这样畸形的爱也比父亲黄渤更在乎娜娜的喜好。

(2)黄渤吃完桃子,周迅停车在海边。暗示着黄渤为女儿“复仇”的心,下定决心与周迅对峙。

(3)女生的“丑男”男友,有一只叫桃子的乌龟,被男生杀掉。暗示男生对女生死的促进作用,“杀”掉了她喜欢的事物。

4、李烈恨李苗苗的细节:

(1)李烈和周迅第一次出现冲突是周迅上黄渤货车之前,我最初以为这是他们夫妻两个为了让黄渤放松警惕而演的一出戏(为了让周迅顺利上车,因为此时黄渤还没有见过周迅),但是镜头给到李烈的特写,周迅上车后,李烈的表情并不是计谋得逞后的放松,而是生气懊恼的表情。说明后续周迅在火车上对黄渤说的话和她的计策并不是李烈满意的,说明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2)第一次说明两者矛盾关键点:周迅对李烈说:“你是为了报复吧。”此时她的视野中有瘫痪的女儿。可以猜想,李苗苗与女儿的瘫痪有关,父亲李烈偏心女儿,但是母亲周迅偏心苗苗,所以李烈心怀不满,想让李烈收到惩罚。这一点在后文中得到了印证。

(3)在剧情(2)之后,处处出现暗示,周迅拼命保护苗苗,而李烈一直想送他去监狱(因为是苗苗的父亲,所以不至于让苗苗去死)。

(4)女儿因为整蛊娃娃再次受到伤害,李烈彻底疯魔。

5、剧情中的对照:

(1)两家的阶级:一个是富人,有权有势,与大使馆工作人员关系好,可以随意安排孩子出国避难;另一个是小渔民,为了给女儿赚学费在海上拼死拼活。

(2)两家的孩子:一个被溺爱,被无限包容,一个极度缺爱,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回应。两人在爱情中的态度也因此不同:一个是控制欲、占有欲突出,一个是需要激烈地被爱,哪怕是嫉妒、虐待。

(3)剧情前半段,故事主要发生在城市,比如别墅区、商场、京都大学、地铁,此时是周迅一家占优;剧情后半段,故事主要发生在海边,比如在跨海大桥血战、黄渤给周迅“遗物”、李烈与黄渤对峙,此时黄渤作为渔民占优。

6、黄渤前妻在电影中的作用:

(1)如前文所说,直接指出黄渤的不负责之处。

(2)她谴责黄渤,同时也不是一个不负责的母亲(让年幼的女儿坐长途车回家),表现她与黄渤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在外人面前很爱,但实际上并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心理感受。这也更说明娜娜童年的悲剧。

7、娜娜死前电话与主旨的对应:

女儿临死给黄渤打的电话没有接通,因为黄渤出海关了电话。暗示着女儿在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因为忙于赚钱所以一次次地缺位。这里也说明女儿尽管与父亲交流不多,一直在谈恋爱,似乎是一个恋爱脑,但最需要的爱其实是父爱,父爱的缺失才是她死亡的原因。

8、标题的含义:

(1)关于愤怒:黄渤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愤怒的,不管是对女儿还是对于自己的面子,他都很愤怒地想要杀死凶手,愤怒支持他一直找李苗苗。

(2)关于涉过:

①在电影的场景设置中,跨海大桥就是从城市到海边剧情的分界点,剧情重点从抓李苗苗变成了找寻女儿死亡的真相;

②当黄渤涉过了这片海,不再愤怒的时候,他发现杀死女儿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自己,这也引出了电影的主旨。愤怒的海不是关键,涉过之后的反转才是电影的亮点。

(3)关于海:

①与黄渤和女儿的生活环境相关,这是最浅层次的;

②代表黄渤的情绪,剧情冲突最猛烈的时候是台风到来时跨海大桥上的车祸,这时候海上有旋风,鱼从天而降,代表了情绪的激烈;

③与女儿的恐惧有关,虽然女儿出生在海岛,但是因为父亲“不管死活”地让她游泳,她怕水,哪怕到了日本也怕,这也是台词说明的“哪里都是XX岛”(忘记具体名字了)。

9、为什么李苗苗这么任性?

(1)母亲的溺爱。电影中通过老金与李烈的对话可以知道,李苗苗闯过很多祸,但是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拿着李烈的钱去留学、胡作非为。他有底气:哪怕杀了人,母亲也会给他兜底。周迅的一句台词也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宠爱:“去跟姥爷姥姥说再见。”说明她仍然把成年的李苗苗当成七八岁的小孩子来宠。

(2)家里的权势。为什么他“逃亡”中两次去漫展,甚至敢在去机场的路上到漫展玩一圈?正是因为他眼里的逃生与普通人不同,他知道家里的权势可以帮他摆平,所以没有那么紧张,只要赶上飞机即可。而电影中也多次暗示他家里的权势:

①家庭富有,别墅保姆,这些是最基本的,李苗苗给娜娜买的假发是最贵的,大家都羡慕,说明别人都买不起;

②周讯与德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谈笑风生,关系亲近,轻松拿到出国签证;

③警察和李烈一家很熟,还会问起李烈妻女的情况(剧情中,问的时候是为了激起李烈对李苗苗的恨意,不过侧面说明了警察与李烈的关系亲密);

④台风天气时,司机依然听从李苗苗的话,在路上猛冲,也说明李苗苗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他看到的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家里有钱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10、娜娜的内心世界

(1)娜娜让我联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娜娜和松子一样,年幼时不能得到父亲的关爱,所以一生缺爱,把原本正常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走向灭亡。阿龙和李苗苗是她们人生里的偶然,但是灭亡却是命运的必然,没有这两个角色,也会有别人。因为缺爱,所以会轻信,会无休止地索求,会沉浸在病态的关系里不能自拔。松子见一个爱一个,娜娜也是随便被人表白就会相信这是命定的“缘分”;松子被家暴也不肯离开说爱自己的人,娜娜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关爱而伤害自己(比如把手放在冰箱里)。

(2)不被爱造成了她的不自爱,会通过伤害自己换取关爱。这也为结局她通过捅自己证明清白做下了铺垫,在她的世界观里,自己的身体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自残的方式被爱,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3)如前文提到,哪怕她表面上是恋爱脑,但其实她最需要的,还是来自父亲的爱。濒死之际,她的最后一通电话打给了父亲,这通没有接通的电话正是她对世界绝望的关键。

11、我不喜欢的点:

(1)太多的广角,不多说,让人出戏,并且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2)暗示太明显,最后的“反转”不惊艳;

(3)视角比较小,主旨小(这只是说明为什么在我的心里不能达到五分的高度,但是针对于当前的主旨,我认为已经是完成度非常高的电影)。

三、关于电影存在的争议

说明我自己的理解,欢迎讨论,拒绝骂人拉黑。下面列出我在网上看到的部分观点做出说明。

1、Q:为什么李苗苗和娜娜非得是二次元?

A:并不是“非得”,而是“恰好”。反派也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有自己的职业和性格。导演可以选择任意一种塑造角色,标本爱好者可以塑造成杀人魔,但是不意味着生活中所有的标本爱好者都是残暴的。汉尼拔是心理医生,但是不是所有的心理医生都爱吃人。李苗苗和娜娜也可以是羽毛球爱好者,在羽毛球场上上演病态的恋爱故事,这对于林丹的名誉并无损害。

2、Q:与角色死神有什么关系?

A:同上。在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我的眼里,这只是角色的一个个人特质,看完我不会对漫画中的角色产生厌恶情绪。如果有人会,那我认为这是这个人认知的问题,就像去骂演反派的演员一样荒谬。但是共识应该是,这不是电影的错。

3、Q:结尾太大团圆,拉。

A:结尾类似《我不是药神》,明显是为了能够顺利上映才给出正能量结局,建议观影直接脑内屏蔽这部分信息。

4、Q:我是留守儿童,童年更加悲惨,却没有变成娜娜这样,故事情节设置不合理。

A:电影的剧情不是一定会发生,而是可能会发生,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但是可能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哪怕相同的经历,个人天性不能,环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们可以给一个罪犯设置一个悲惨的童年背景,但是并不是给他洗白,而是让他的人物更合理生动,与此同时,也不说明,有过同样童年的人都会成为罪犯。

5、Q:全员疯子,不合理。

A:(1)如前分析,角色的塑造都是有逻辑的,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疯,属于合情合理的塑造。

(2)现实中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缺陷,但是不一定这么突出,也不会聚集在一起,电影为了制造冲突,把这些问题突出的人攒在一起,才有精彩的故事,如果是普通人的生活就不会拍成电影了。

6、Q:电影把孩子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

A:这个电影只展示了这一个视角,其他的电影可能有其他的视角,比如社会问题,校园霸凌问题,每一个都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亲子问题也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7、Q:电影呼吁父母给孩子提供安全岛,太偏颇了。

A:电影出了呼吁,还可以表达、讨论、指出问题。如果说这个电影有呼吁的话,那也应该是,亲子之间应该互相爱,互相关注心理需求,互相体谅。


涉过愤怒的海的相关影评

涉过愤怒的海
阿陌 • 6.11
涉过愤怒的海
乐儿 • 触礁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