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评分:
0.0 很差

分类:剧情 家庭  中国台湾 2020

简介: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 详情

更新时间:2021-03-03

孤味影评:去年台湾票房冠军,比《李焕英》还剥削母亲


像是某种巧合,在这个2020到2021年之交,大陆和台湾的票房冠军,都是关于“单亲妈妈”的电影。

一个是49亿的《你好,李焕英》,一个是1.9亿台币,也拿下金马最佳女主角,在豆瓣有8分的《孤味》。

这是否可以代表某种母亲叙事的崛起?或者说,我们真的开始关注中老年群体了?开始关心单亲妈妈了?

我觉得不是。恰恰相反,这两部电影,都不能简单用母亲故事来定义。就像我们看了《李焕英》感动,妈妈们看了却无动于衷一样。

它们是那种,儿女一辈想象中的“母亲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今天就来说说《孤味》。(关于《李焕英》的评价可以戳我。)

影片说的是妈妈林秀英在台南开餐厅,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也有了孙女。而她的丈夫陈伯昌,早就在数十年前就离家出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了。

结果在林秀英70岁大寿那天,她突然接到消息,丈夫去世,还希望把葬礼办回台南的家。于是,70岁的林秀英不得不面对一堆烂摊子,以及,情敌蔡美林。

故事戏剧化与否并不是这部电影好坏的关键,毕竟生活远比戏剧狗血更多,林秀英的经历,就是导演许承杰外婆的经历,而片中的孙女小澄,就是年幼时的导演自己。

小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妈妈、孙女小澄

《孤味》的故事充满了令人共鸣的冲突:父辈的死亡、出轨劈腿欺骗、家庭的破裂、老中青三代的价值鸿沟、多女性家庭的情感关系……

我想,这些分裂和撕扯,背叛与争吵,愤怒和眼泪,一定让当初那个13岁少年非常困惑。

可惜,就现在的《孤味》来看,许承杰似乎还是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

他未曾懂过自己镜头里的那些女性。他也始终是在以一个13岁的少年看另一个世界的心态,来书写这个女性故事。

在许承杰的自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困惑。他说——

我那时候高中住在外婆家,一个人跟她朝夕相处,看到很多悲伤。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我也看见外婆不知道怎么跟蔡阿姨相处的尴尬。

他甚至发问:

蔡阿姨算不算外公的妻子?她算不算是我的家人?是法定的家人才算是家人,还是一起陪伴就是家人?

但《孤味》,最终也没能解答这些问题,甚至走向了他记忆的反面。

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但听我慢慢说你或许就会明白。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孤味》是“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的原因。

丈夫陈伯昌离家多年,是故事的基本设定,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对男主人公设定进行道德绑架,说“出轨就是渣男”之类的话,而是想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象——

一个爸爸,离家多年,二十年和这个家没有联系。妈妈独自拉扯大三个女儿,还成了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这时候,相信无论从情理和法理上,都应该站在妈妈那边吧。

可是多年之后,这个家庭却变成了——

去世的爸爸,连遗像也风流倜傥,在人人口中称赞,在女儿的回忆中也带着高光。而那个独身拉扯大她们的母亲,却成了脾气古怪,身材发福,处处睚眦必较的,阿嬷。

一句话可以总结:母亲,就是面目可憎的中老年妇女。

当然,这里的总结,是针对影片中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没有任何冒犯演员的意义。

我简单举片中的几个片段你们就明白了。

影片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母女不和的伏笔,第一场戏就是林秀英去市场买鱼,准备今天的70大寿宴席,菜场人都认识她,一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模样。

回到家,因为林秀英已经准备把餐厅交给女儿打理。小女儿佳佳说,你就不用管了,不是说今天餐馆我做主吗。

但是林秀英依旧不放心,问“你一个人可以吗?”小女儿说,“你总是要让我试试看嘛。”

然后镜头一转到餐厅后厨,母亲林秀英已经改了菜单,“原本已经接手餐厅”的女儿并不知情。

于是母女间的权力关系,母亲的掌控欲,寥寥几笔就写清楚了。

之后在父亲的灵堂,小女儿选了一副爸爸带墨镜的照片放上,母亲却说: “你是去哪里拿这种不三不四的照片。”

类似的细节散落在片中各处,林秀英被刻画为一个“放不下”,充满怨怼的婚姻失败女性形象。

除了孙女以外,其他几个女儿,都说不上理解自己的妈妈。反而在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怨恨。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场围坐夜谈中达到高潮。

大女儿,是个知名舞者,乳腺癌复发要做手术,却因为不想被母亲唠叨照顾,而选择隐瞒病情。

因为母亲这样,“给她压力太大了”。她离婚又拒绝新人的示好,自己就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践行者

觉得母亲给自己压力的大女儿

徐若瑄演的二女儿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调停者,相对是最为妈妈说话的一个。

但在最后,她也坦言,都是以母亲决定了她的人生,要她去当医生。

对母亲也有怨言的二女儿

三女儿佳佳是最向着父亲的一个,买了寿司去看临终的父亲,“爸爸希望把葬礼办回家”的话,也是由她传递给母亲。

她一直希望母亲放下,能真正接纳父亲有了别的女人,满足父亲的遗愿。她的功能,是“破碎家庭关系”的传声者

质问妈妈的小女儿

而十几年不回家的父亲陈伯昌,电影用了这样的几个闪回来描述。

一次是递离婚书。

年轻时代的陈伯昌,把家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好不容易出现一次,就是要离婚。

一次是捉奸。

林秀英像个悍妇,追到宾馆,结果陈伯昌从窗户跳了出去,伤了一只眼睛,眼睛才会畏光要戴墨镜。

女儿则揶揄母亲,“你拿菜刀去找他,他当然要跑啊。”

一次则是父爱时刻。

这个场景充满高光。递完离婚书的那天,陈伯昌遇到放学回家的女儿佳佳,摸了她的头,给了她一个糖果。

这个糖果被她记到现在。

电影也给了呼应,陈伯昌去世后,托蔡美林从台北带给女儿一盒同样的糖果,最后姐妹们在房间里分而食之。

这不仅仅是一盒糖果而已。

在女儿的心目中,它融化在唇齿间,是生理属性上的甜蜜。

它从台北远涉而来,代表了身处台南的她们,对台北的现代化想象,这是社会属性上的甜蜜。

它由久未谋面的父亲赠予,是距离产生美的父爱想象,更是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属性上的甜蜜。

影片最后落脚在林秀英与自己的和解上。

她和蔡美林有了似真似幻的对谈,也签署了那张当年没有签下的离婚申请书,最后还在葬礼上为前夫放上了那张带着墨镜的“不三不四”的照片。

讲到这里你或许也明白了。

《孤味》说的就是一个受尽生活打磨、也受尽妇德约束、同时终年置身于母职中,却最终必须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让故事圆满结束的女人的故事。

一个被全世界背叛的人,最后必须要背叛自己才能超度的故事。

这分明就是一个,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

整个《孤味》看起来完全就像是一个家庭局外人写就的美好结局故事,在母亲一个人的和解、牺牲、献祭下,整个家庭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我想,到底是我们的电影故事太需要和解了,还是中国式的家庭观在对外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需要和解?

《孤味》和《李焕英》刚好能代表两种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

《孤味》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憎恨与厌恶,而《李焕英》刚好是另一个反面,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愧疚和亏欠。

这两种情感并不完全独立或对立,相反,它们经常混合而交叉地出现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

“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子女情绪是一个例子,最近借着《李焕英》势头做的#假如跟年轻时的妈妈通话#调查下,很多人说“不要和爸爸结婚,不要生下我”,则是另一个例子。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背后,是一种相似的情感结构,那就是在中国式的家庭中,永远是存在情感失衡的。

要么,父母无限度对儿女牺牲付出,儿女醒悟过来的时候,只能对父母表示亏欠悔恨。

要么,父母掌控儿女人生,儿女在拥有独立人格之后,便撕裂、逃离、憎恨父母。

对应的,子女辈也就会出现两种补偿心理,一种是《李焕英》式的,希望时光倒流,妈妈重新选择人生,以此减轻愧疚感。

一种则是《孤味》式的。在多年之后,作为并不曾亲历那些情感苦难、生活龃龉的子女,就想象式的希望母亲放下,和解,重获自由,以此消除对掌控式母亲的憎恶,同时也合理平衡掉母亲在这些年来的付出,那样儿女的亏欠之情,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化解掉。

这就是我说的,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影片的叙事发展,人物选择,最终和解,都是落在“孩子想要母亲怎么样”的动机上。

而直到整个电影拍完,创作者都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母亲在这几十年里,独自带大女儿,又和丈夫的情人同时为丈夫办葬礼的心情。

我相信许承杰导演写出,拍出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真实被打动过。但这并不影响他用一种男性中心的、儿女中心主义的视点进行创作,回看他说的那句话或许也能提供一些例证。

他说,“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

可是到了电影里,女儿们对父亲的情感,只有求而不得的眷念与怀想。

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全都指向了独自带大他们的母亲。

甚至连最后“拿印章借钱”这个引发家族矛盾,让爸爸被家族排斥的事,也从爸爸偷拿,变成了母亲偷拿来盖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和这个故事里,母亲成为了唯一的“罪人”,她的错误、她的执念、她的放不下,她所经历的苦难和得不到的理解,全都在她自己身上,完成了一种“自我犯错”的归因闭环。

我真为电影里的母亲感到愤怒和悲伤。

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无数中国家庭中真实发生过。

但在叙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落在“失去丈夫的母亲的怨念”、“女儿和母亲间的不和”,最后以母亲的和解来圆融整个叙事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儿女的精致利己主义”,用母亲的痛苦,来剥削母亲。

在这样的家庭悲剧背后,有几代人之间断裂的生活语境,有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更有完全迥异的人生选择可能性,以及社会对女性、对母职的道德批判。

是它们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理解不能、沟通无能,也是这种长期积累的情绪,累积成了某种国民共同情绪,并最终在电影创作和上映的时候找到了出口,成为一种情绪宣泄。

但《孤味》,并没有拆解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坐井观天,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

那些恶母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那些慈母的无限牺牲是谁推着走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

大多人,不过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罢了。

影片的片名《孤味》,是台语,原指餐馆只卖一道料理,并致力把这一道菜做到最好,后来就比喻专心坚持只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独也没关系,说这是老一辈台湾人的生活哲学。

歌词里唱,人生海海无了时。

而母亲的人生,不仅难以得到身边人理解,还要被迫和自己和解。

那才是真正的“海海无了时”。

++++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关注我撒~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6O4d6vMEHR6vZ8664ETLFQ


孤味的相关影评

孤味
Emily • 姥姥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