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

评分:
0.0 很差

分类:动作 奇幻 冒险  中国大陆 2021

简介: 异世界皇都,天神赤发鬼残暴统治,滥杀无辜。少年空文因被赤发鬼追杀,决定奋起反击。 详情

更新时间:2021-03-07

刺杀小说家影评:杀一人就是杀掉全世界


在我看来,小说这东西除去技巧不说,涉及的主要事情是真实和虚假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双雪涛《刺杀小说家》

《刺杀小说家》是近年来比较少见到影院二刷的电影,上一部还要回溯到遥远的《银翼杀手2049》。第一遍是和老婆一起看,看完出来我告诉她,我哭了好多次。她很诧异,完全无法理解。当时排山倒海的思绪在大脑里放烟花,只能用一句:“这个电影好多层”来做总结。昨天的第二遍是IMAX,本以为已经剧情免疫专心欣赏特效,结果还是在几个点上泪流满面。好在可容纳将近150人的放映厅只有区区5个人,两对情侣和我,情侣们的关注点都不在我身上,我也无所谓窘迫。

这注定是一部大众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目前7.0的豆瓣评分实际上是“恰当的”,恰当是因为评分来自于群体观感的溶解抵消。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的两极分化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叙事冲动浓烈,爱的人自然爱的死去活来,不喜欢的热衷于批评,比如《刺客聂隐娘》、《一步之遥》;二是大牌导演的“失手”作品,粉丝们依旧有着大师迷信的惯性,费劲心思寻找闪光点,比如《信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三是电影本身价值观存在争议,“冒犯”了一部分观众,比如《英雄》、《八佰》;四是被误以商业电影宣发和评价的文艺片,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春潮》;当然还有其他诸如粉丝电影、水军电影等争议类型。

《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的争议很难归到以上类型中,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有着极强的个人叙事、也有着商业片的技巧和画面制作、在宣发上以特效为主显得说的小了,但特效也确实有东西、同时又对一系列宏大的问题有着严谨深邃的探讨、当然少不了路阳导演标志性的重重隐喻。

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尝试用文字来描述出个人的观后体验,以上和以下的所有文字均为一家之言,不想试图去影响或者扭转他人的看法,也没有任何对于票房和评价的惋惜。

一、电影的电影

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杨德昌在《一一》中对于电影的评价,突出了电影对人类的第一个意义:时间。

在《刺》中,李沐在演讲台上提到(大意):过去两个小时只能做一件事,现在我们能够让你在两个小时里做十件事。为什么是两个小时,因为《刺》的时长就是两个小时。

电影中关于时间的描述比比皆是,关宁找小橘子找了6年,路空文写小说写了6年,小说还有3天结局,云中城太阳落山要宵禁,等等等等。

电影如何做到让我们感受到6年的威力呢?以关宁为例,片子开头的场景里,雷佳音疲倦神情、肮脏的脸、皱巴巴的衣服、野外露宿的垃圾、塞进嘴里的方便面以及干涸皲裂的嘴唇、屏幕分辨率不高的旧手机。这些影像的综合冲击之下,观众马上get到这个男人已经在外漂泊了很多年,对之后六年找女儿的设定深信不疑。但以上场景,如果用文字来表述,只有一句话:关宁在野外从噩梦中醒来。这就是电影的第二个魅力:真实。

不同于小说或者戏剧,一切都隐藏的言语背后,电影不能通过解释性或情感性的语言来粉饰逻辑的裂缝、动机的模糊或情绪的无端,它需要用一个接着一个的影像来完成故事的起承转合,换言之银幕之上没有藏拙之地。(麦基《故事》)

《刺》用一段巧妙的对比凸显了这一差别,小说中的空文与姐姐在悬崖上的一站拍的细节丰富酣畅淋漓,而导演又让这一情节让路空文在直播中用语言描述了一遍。注意!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它告诉普通观众,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是什么。导演的作用是什么。看懂了这一段,路空文《弑神》文字部分写的越“烂”,就越凸显《弑神》的影像部分有多棒!两个坊的战斗被拍的热血沸腾、只有一个名字的铠甲,被影像化如此出神入化、关宁笔记中只有一句描述的“被铜甲头盔遮住脸的武士”,最后成了酷炫的红甲武士、赤发鬼更是每根头发都清晰可见。这是路阳给所有导演和电影最美的告白。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有很多导演都表达过对电影的爱,我们称之为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比如《八部半》、《艺术家》、《天堂电影院》、《雨果》,这些电影都已经成为影视经典。但《刺》却更近了一部,不仅致敬电影,还在致敬故事。当然我并非认为《刺》已经达到影视经典的地位,因为它并不纯粹。

二、故事的故事

《刺》的英文名是:A Writer's Odyssey,一个作家的奥德赛。《奥德赛》是荷马史诗的下卷,

上卷《伊利亚特》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战争,《奥德赛》主要描写主人公经历海上冒险,十年后回归家乡的故事。荷马史诗被称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奥德赛》是关于个人的传奇,可以用《千面英雄》的总结来概述这一传奇:正常世界——受到召唤——拒绝召唤——遇到导师——越过边界——遭遇考验——遇到伙伴&敌人——核心磨难——收到报酬——重生——回到正常世界。

在路空文的《弑神》小说中,少年空文就是标准的英雄之旅,“往西跑”——跳河——返回——杀死老僧——去云中城杀赤发鬼——遇到红甲武士——费力逃脱——在小橘子家中遭到围攻——铠甲发威——被赤发鬼吊打——父亲留下的剑&红甲武士的帮助——胜利

《千面英雄》是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对于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为作家、编剧和导演的故事圣经。《刺》的英文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作家的英雄之旅故事。因此,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少年空文一个英雄之旅,也是小说家路空文、关宁、屠灵的英雄之旅,更是导演路阳、作家双雪涛的英雄之旅。

我们不仅对少年空文所触动;也对路空文6年的创作之旅、对关宁6年寻女生涯、对屠灵凄惨身世和良知未泯潸然泪下。当我们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幕后,导演路阳的坚持,整个剧组经历的磨难,作家双雪涛辞掉银行稳定的工作,一心一意去做一个在当下社会早已过时的小说家。双雪涛把多少现实世界中的坚持与放弃的反复折磨倾注到小说中,路阳又把多少对细节的孜孜不倦和不妥协在电影中映射。一介凡人,竟敢弑神!如果说真实世界和命运是无法违抗的神,那他们就是在弑神,并且成功了——通过创作。相当一部分电影剧情发生在一个老旧的图书馆,这也是导演的一次明示。

这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

《刺》中也并非只是套用“模板”,虽然模板本身并没有错。它也使用许多电影工业化的技巧,比如于昌海这个角色的设定,比如给关宁一个被警察误解但追捕的定位,比如屠灵的身世,比如小橘子这个歌的设定和关宁与女儿记忆的反复闪回。

三、作者与观众

人类对故事的需求不亚于食物,历史上的任何一天,地球上都有无数的故事通过口头、书籍、戏剧、影视在传播,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人类为什么需要故事?这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哲学向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故事中得到什么?是狼来了故事中那个男孩最终被狼吃掉的惊悚和借以传递的关于诚实的训诫,是基督山伯爵复仇的原始冲动,是西游记中关于天庭光怪陆离的想象。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次一个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义往往会合而为一进而大放异彩。

我把讲故事的人理解为掌握了故事原理的人,即麦基称之为永恒的、普遍的形式,用《故事》这本书的副标题可以很好的概括: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教育家的角色很好理解,就是一个故事所传递出来的理念,即作者对于世间万物之所以形成、发展变化的动因以及应然与实然的表达。

魔法师就较为玄妙,也真是由于有魔法师的存在,作者往往被形容为神。比如《刺》中关宁与路空文在天台的一场戏,当关宁知道《弑神》这部小说中还有白翰坊小橘子的故事线的那一刻,路阳导演当时给到了雷佳音整整3秒的大面部特写,我认为这就是故事中的魔法时刻。在电影开始阶段,观众和关宁都知道,关宁要杀路空文,而路空文不知道;但在这一刻才揭晓一个事实,关宁和观众都不知道《弑神》中有小橘子故事线!此处不仅要为作者鼓掌,也让我想到了诺兰《致命魔术》的结尾。虽然第二遍观看已经知道了剧情,但在这一刻还是不由自主被震撼,可见导演前期“幻术”之高超,就算剧透又怎样,导演还是能骗到你。

抱歉我要又一次引用纳博科夫的话: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拥抱起来。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该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还要有些艺术感。虽然我做了引用,但个人其实并不能完全搞明白大师的意思。但我粗略认为,既然作者费尽心力创造一个世界,那么读者也要拿出工夫去探索才对。但是,正如上边所说,不想试图去影响或者扭转他人的看法,我也并不认为观众鉴赏能力有高下之分这一观点有任何逻辑性。观众看到的、感受到的、进入心里的作品模样,都仅仅属于观众,不属于作者,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刺》的剧情设定上,其实并不出彩,甚至有很多逻辑bug,这也是电影得到差评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剧情设定并不是电影的主菜,甚至导演刻意营造一种似是而非的暧昧,致力于将观众从对剧情的关注上拉出来。因为要警惕自己的过度解读,所以很谨慎排除掉那些不那么明显的导演意图表达。.

前边提到两个线索:一是李沐的演讲词中对于时间的表述,其实按照正常逻辑,阿拉丁APP和时间扯在一起略显牵强,或者过于间接,但导演要讲的不是APP,而是提醒观众注意,他讲的是电影;二是路空文长达数分钟的直播口述小说,这一部分虽然没有逻辑问题旨在推进剧情,但是时间显得过长(且为四川话),我的理解是导演通过镜头和时长来提醒观众注意,文字和影像的区别。这样的线索还有很多,比如路空文自述由于看了一部《跷跷板》小说彻底改变了人生,这和主剧情没有逻辑关系;比如为什么唯独两坊战斗剧情路空文没有自述,而其他片段都有?再比如,电影中警察的设置非常奇怪(当然这是关于“相信”的隐喻),一是警察对于关宁是人贩的判断;二是李沐如此财力,却也恐惧警察,因此费劲巴拉的妄图制造完美谋杀案。

写到这里卡了两天,不想再寻找线索一一佐证,直接抛出结论算了:《刺》这部电影是导演向观众发出的“共同创造”的邀请函。观众需要在电影塑造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攀援,“层次”这个词有上下的隐含意思,好像对观众存在歧视,其实也可以用“视角”来代替。

观众能看到的,只是观众自己能看到和想看到的。脑补也好,留白也罢,这本来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导演在电影中隐藏着信息量极大的文本,有缘人才能看到。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的评分和口碑毫无意义,因为只属于作者和观众两个人。我来简单讲下我看到的信息:

1、如上所述,文学和电影有着巨大的区别,导演需要具备视觉化的创世能力。

2、所有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套路”,这一“套路”背后隐藏着人类的终极价值。

3、没有真实,只有存在。你说我的世界是假的,那你先证明你的世界是真的。

4、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宿命,虽然痛苦且不被世俗认可,但这样的人是幸福的。

5、只要相信就能改变,因为现有世界就是由相信组成,赤发鬼和阿拉丁的power就来自于大众的相信。

6、只要相信就能改变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只有热血中二才能改变世界。哪怕是《阿拉蕾》、加特林和美少女战士。PS:《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一篇我很喜欢的评论,讲的更透。链接在此:《我的团长我的团》十年:最后,我回家做饭

7、创作是人类最接近神的部分,有一天人类不在创作,那么就被《弑神》

8、结局注定是悲观的,世界注定无法改变,但是过程本身又使世界被改变

9、中国人才懂中国人

四、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刺杀小说家》原著要读一下,就在双雪涛《飞行家》短篇小说集的第7篇,看完之后比较一下电影剧本的改动,非常非常有趣。路阳也是一个具备个人风格的编剧。在小说中,小说家是看了一本叫做《我打电话的地方》,但在电影里却换成了《跷跷板》,《跷跷板》是双雪涛《飞行家》里的第一部短篇,这部小说将《刺》电影的风格和隐喻代表了七七八八。值得反复拜读研究。

因为相信,就会改变。不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一些宏大叙事,但至少改变了我。我也是前银行职员,我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但看完电影,平时懒的写文章的我却写了这么多文字。

打破次元壁——无处不在。


刺杀小说家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