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遇到莎莉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喜剧 爱情  美国 1989

简介: 莎莉(梅格·瑞恩 饰)开车载哈利(比利·克里斯托 饰)前往纽约,两人就此相识。途 详情

更新时间:2014-05-14

当哈利遇到莎莉影评:关于爱情的成功叙事



这个时代要推荐一部爱情电影,是很没意思的。
因为“爱情”这个元素在时代中,如同氦氖氩氪氙在空气中,早已稀缺之至了。当年轻人正是青春萌动,该谈恋爱的时候,时代说这个东西是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而当时代催着他们谈恋爱的时候,他们身心早已疲惫,再加上各种成年人的琐碎接踵而至,只得各种人为地制造爱情。无数的相亲节目、相亲网站、婚介所、红色娘子军、隔壁大妈……人们都在“谈论”爱情,而不是谈恋爱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叫做“处对象”,可见“对象”不是谈的、爱情也不是谈的——然而三两次见面,相一下,处一下,谈一谈,能“谈”什么呢,免不了房子、车子、票子、老子等等,就是很难谈到爱情吧。于是,卡佛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
剩下我们能说的只有爱情故事了。爱情的稀缺并不影响爱情故事无时不刻的继续发生,每一次天雷勾动地火,每一次蓦然回首……太多的电影、小说以及流行音乐中,不乏爱情故事,但是爱情已经越来越少了,这让我们很难再耐着性子看一部爱情电影,因为“爱情故事”作为辅料,几乎在任何类型电影里都会出现。你在看《嫌疑人X的献身》时候,这个推理片里的爱情故事倒还有几分“爱情”的味道。
然而,我们接下去要谈的这部叫《当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的电影本身就很尴尬。80年代末,告别的年代(罗大佑同名专辑的发行年代),不是最近两年,处于舆论保鲜期尚有谈资——毕竟它比当下的观众群中大部分人年领都大,也不是年代久远已沦为经典的电影,比如《罗马假日》什么的。
爱情轻喜剧,不是大悲大喜,也没有超级卡司,从里到外,怎么看都是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模式,学院派是不会讨论的啦,小资们会更爱看法国电影,因为好莱坞——毕竟太好莱坞了嘛。
说了这么多“很没意思”的话,我仍然要写写这部电影,或许还要写出些有意思的东西,在这部四分之一世纪前的电影中,重新寻找爱情。

1黄金分割般的精致结构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男女主角哈利和萨莉第一次见面在十二年前,十二年后他们成为情侣,十二年又三个月后他们举行了婚礼。初次见面,因为哈利搭萨莉的顺风车同去纽约,一个青春靓丽但偏执挑剔,一个英俊潇洒且玩世不恭,一场争执后分道扬镳;五年后,偶然的第二次相遇,哈利即将结婚,萨莉亦名花有主,再次不欢而散;再见面是又一个五年后,离婚进行时的哈利和饱经失恋之苦的萨莉成为了朋友。两年后,这对密友终于分娩出了“爱情”。
这么个故事,已故的《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先生应该会这么开始:“多年以后,当哈利即将给萨莉许下神圣的承诺之时,会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那个下午。”这样设定一个当下的语境,被无数编剧借鉴和改编,出现了如今电影中泛滥成灾的“中间叙事”,总是从故事中段开始讲(预叙),然后倒叙,这样讲故事当然好看,不仅仅因为提前抛出一个悬念;然而一个真正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关于生产的故事,一定是从头到尾,就像怀孕一样,从受精卵到分娩,马尔克斯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虽然设定了一个当下,但却是一个虚设,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多年以后”的多年以前是哪一年哪一天。说到底,马尔克斯讲的还是一个老派的,他外婆会讲述的故事,一个线性的、从头到尾的、圣经一样的故事(从创世纪般的天地鸿蒙到启示录般的末日审判)。
电影的故事也是这么讲述的,从过去开始,就像老故事会讲的那样,“从前”吧啦吧啦……从头到尾,几乎毫不取巧,事实上也因为它无巧可取,它甚至没有一个悬念可以先拿出来秀一下。但是影片的编剧同样很聪明(虽然不如马尔克斯啦),他在故事中穿插了七段采访录像,让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下子呈现出精致如拱顶般的结构。
我们先来看这个结构,七段采访录像,表面上看如同七根支柱支起了叙事的桥拱,就好像《狗镇》中各个章节间穿插的字幕,实际上并非如此,《狗镇》的章节分割是舞台剧模式——类似于舞台剧的分幕分场,是作更换背景道具以及观众小憩之用的——通过穿插字幕的手法将各个场景连接起来;而本片的七段采访是凭空插入进完整的叙事中的,反而是类于抽掉了叙事的支柱,让整个叙述架空,让叙述拱起来了。或者正因为这些采访录像同叙事的脱节,反而从外部将整个故事提升起来。比较一下同样是穿插多个采访录像的《志明与春娇》,更多的是叙事内部的,也就是说为叙事服务的,虽然说效果很出彩,但是没有打开电影的层次感。
七段采访从头到尾将电影分割成六部分,好像是古典小说的六章节,而这些采访录像则像是小说篇前的“入话”,既把故事分出层次,又从故事中分出层次。我们暂且将这六部分依次命名为:
① 第一次见面
② 第二次见面
③ 第三次见面
④ 第一次一起过新年
⑤ “四方会谈”
⑥ 爱情成功
除了⑤的那次短暂的(5分钟左右)荒谬的四方会谈外,全片整个趋势是平缓渐进毫无悬念的。①②所呈现的现实时间为10年,占了整个故事现实时间的5/6,而叙事时间不足20分钟,为整个叙事时间的1/5,通过对时间的详略处理架构出丰富的叙述空间。
①~⑤部分的叙事堆积在影片的前57分钟,而男女主人公开始展开爱情长跑的⑥,一口气的不容分割的讲了半个多小时。于是,一种几近于黄金分割(0.618:0.382)的方式分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不断插叙的、断片式的、累积的、大跨度的叙事,后面为精细的、一鼓作气的、短时间而高密度的叙事。
整个电影通过这七段采访录像的穿插,把一个简单的俗套的爱情叙事魔法般的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成功的爱情叙事,如果去掉这七段采访,叙事依然会一鼓作气毫无尿点,仍会是好看的作品,但离精致就远多了。
如果以上说法让人觉得牵强附会,我再举一个例子,试图证明编剧绝对有用心在结构上下功夫。这就是那无时无刻不再强调的女主角的性格,稍微有点趋于偏执,太注重“结构”,她会把很多事情,时间(计划好的行车里程和时间)、钱(精确到美分的餐费分担)以及面前的晚餐(让人崩溃的点餐)安排的分毫不爽的;她说话的方式,经常会是条分缕析的first、second……以及如“我想念想他的念头”、“我们该记得我们已遗忘了他们”这样的句子;包括哈利应对她的方式(他总是以“don’t tall me”方式引她说出下文,这是带偏执性格的人必定会吃的招);而且,当片中的萨莉知道前男友结婚时,分析自己的缺点也说到了“太重结构,没有回旋余地”……甚至,影片的结尾还安排了一个不太明显的彩蛋。结尾的第七段采访,也就是采访这对主人公,用几句话形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重点仍落在了女主那种结构性偏执的点餐(婚宴蛋糕):
——尤其椰子很容易潮湿,因此淋在旁边是很重要的。
——嗯。
这时电影结束。
“淋在旁边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出现了多次,不仅是个结构性笑点,而且本身就是结构。它暗示了一种可能,椰子蛋糕和巧克力酱是一起的,只是放在了旁边——“在旁边是很重要的”;因而,采访录像和故事也是一起的,只是被区分开来了(区分开,放旁边很重要)。也就是说整个电影的故事和采访录像是一体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是第七段采访所讲述的内容,所以整个故事变成结尾的时候被男女主人公讲述出来的了,也就是说电影呈现出了“元叙述”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可能整部电影都是这位“太重结构”的萨莉自己的讲述——以她的性格,太有可能把整个故事安排得如黄金分割一样精致了。

2元叙述与电影层次

如果我们承认这部片子有“元叙述”的可能,那么,这就一下子打开了电影的层次。
元叙述的小说,也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早在《堂吉诃德》中就有展开。我还是举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例子(这包含了我对这位刚刚过世的大师的敬意),还记得那个启示录般的结尾吗,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百年孤独》的整个故事原来是一本书,是书中那个死后复活又再死去的吉普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留下的,书中记载了马孔多的百年历史,所以,他的羊皮纸手稿同马尔克斯的这本书原来是一回事,家族的最后一个人(第六代)奥雷连诺意识到羊皮纸手稿就是家族和自己的命运,他就躲在房子里破译手稿,他发现,家族中的最后一人,他的儿子,长猪尾巴的怪物注定要使这个家族彻底毁灭。“此时,《圣经》所说的那种飓风变成了猛烈的龙卷风,扬起了尘土和垃圾,团团围住了马孔多。……他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他又跳过了几页羊皮纸手稿,竭力想往前弄清楚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死亡情况。可是还没有译到最后一行,他就明白自己已经不能跨出房间一步了,因为按照羊皮纸手稿的预言,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小说通过这种元叙述的方式,让自身和它的讲述都顷刻间结束,完成自身的如圣经一般的封闭性建构,它暗示了马孔多的孤独,它就是一本书,一切都消融在虚构里,“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况且,正如昆德拉一直念念叨叨的德国谚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跟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这种在自身内部打开的封闭性建构,不仅建构它自身,同时也打开它的层次。想象一下,一个人在读《百年孤独》,发现里面一个人在读一本跟他手上一模一样的书,于是书中人读的那本书中还会有一个人在读这本书……就好像你站在对立的两面镜子中间,你看见你朝向的镜子中的自己,又看见镜子反射的背后镜子中的你的背影以及它所发射的前面镜子中的你……这都指向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这在西方哲学上是一个重要概念,这里不多说了,回到电影上来,暂且承认元叙述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故事都是最后一部分由哈利和萨莉讲述的,于是这种讲述会有不实的成分,或者通篇都是虚构的,他们俩根本就不认识,不熟,或者他们虚构了一个有关哈利和萨莉的故事,他们根本就不叫这个名字,他们可能叫做比利和梅格……而他们结束时所做的“淋在旁边是很重要的”,意义也就出来了,区分的重要性,虚构跟现实的区分,电影和故事区分。
元叙述的电影,也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把电影引入电影中,这是电影元叙述所实现的,也就是说,是一种已经完成的电影,无论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夜以继日》《莆田进行曲》),还是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分手后爱你》)……它能打开多少层次,多少可能,它已经把自己封闭在自身的可能性之内了,就像两面镜子打开的无限空间,永远封闭在两面镜子之间。《当哈利遇上萨莉》的不同之处,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叙述电影,只是结尾给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暗示,可以给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解读……

3友谊的伟大阻力

回到影片的故事中,也就是两人从相识到结婚的十二年又三个月所发生的事,让我们看看爱情在这里是怎么叙述成功的。
两人第一次见面,21岁,大学毕业,哈利搭女友阿曼达的好朋友萨莉的车,从芝加哥前往纽约闯世界。一方面是年轻气盛,一方面或许也有前往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故作潇洒,这对小伙子小姑娘不仅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估计也没让观众产生太多好感,哈利是吐槽帝,脱口秀似的段子一个接一个(比利•克里斯托的脱口秀主持白当的吗)好似那一路“噗噗”吐着的葡萄核,而萨莉也是不甘示弱(有时候一两句回应总能击中要害),然而她虽个性倔强,却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天真妹形象(梅格•瑞恩是怎么把自己打扮的又年轻有天然呆的)。两人十八小时的一路同行没有成为治愈系公路片,得出的唯一结论是:“我们不会成为朋友”——就像那段爵士乐:You say eether and I say eyether,You say neether and I say nyther……初遇的戏已经交代了很多东西,包括哈利的“黑暗面”和萨莉的偏执,但最重要的还是提出了本片中与爱情抗衡的最大主题:友谊。
先是对《卡萨布兰卡》结局的争执,萨莉认为英格丽•鲍曼想离开,就像自己想离开芝加哥去纽约一样,而哈利认为她舍不得离开,是他那自我感觉良好的男性魅力在作祟。两人都没有意识到卡萨布兰卡真正的主题——友谊。
然后,哈利说到男女间没有纯友谊,而萨莉反驳,或者说责问,听到这段对白,你会发现萨莉根本没有提出观点,只是就哈利的观点展开各种可能性去责问,那个年纪的她根本没有意识到友谊是什么,所以,当她得出结论“我们不会成为朋友”,不是因为你我的观点相悖,而是因为观点相同——认可男女不能有纯友谊(虽然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认可)。
这种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式的开头,让人误以为是“欢喜冤家”模式,其实仔细看,会发现,两人虽然针锋相对,却没有停止过交流,反而在男女友谊的不可能上达成某种莫名其妙的一致后,真正分道扬镳了。所以他们根本不是冤家,再说,冤家总是没完没了地聚头,而这俩人再相遇已是五年后了。
五年后的俩人,26岁,正是事业小成和爱情黄金期。哈利西服革履、端正稳重,而萨莉,她的扮演者梅格•瑞恩在电影这段短短几分钟内让萨莉生发出惊人的美丽,在机场吻别男友,那蓬松的金发,刺人的双眸,已不是五年前初遇时的青涩,也没有五年后的各自失落和美好,那年28岁的梅格•瑞恩把她那个年纪的女人最美丽的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再次分道扬镳已不同于第一次的不欢而散,这时的二人都已经很成熟了,在事业和爱情中享受着幸福,他们没有意识到不做朋友有什么严重性,当然没什么严重的,所以他们又分开了。
此次相遇关于友情的认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哈利否认了自己当初的观点,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修正了,然后再修正,回到之前的结论,这里面有年龄的成长,有认知的变化,有视角的改变,这或许也是电影试图慢慢传递给我们的吧……
再次见面又是一个五年后,两人的友谊终于建立,哈利即将离婚,萨莉刚刚分手,经过了感情的纠葛,两人已经身心疲惫,不打算轻易投入感情,这反而让二人成了好朋友,不再如之前一直意气用事地相处。他们简直是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方式重新规定了他们之前达成的铁律——男女间没有纯友谊。
于是,他们不仅成为朋友,还成了最好的朋友,把友谊建立的如此彻底。
再次聊起《卡萨布兰卡》,如哈利之前否认自己的观点一样,萨莉也否认了之前自己的观点,她已经不是那个21岁一心想要创一番天地的小女孩,她像感受自己那样,感受英格丽•鲍曼会渴望真正的爱情。这是她的成长,所以两人可以一边通电话一边看着《卡萨布兰卡》,对着那句“路易,我想这是一个美好友谊的开始”发出“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剧终台词”一番感慨。
他们互相疗伤取暖,他们慢慢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和爱情结束的孤独,哈利独自惆怅,萨莉故作坚强,但两人在一起时,是那么真诚,不伪装,他们敞开心扉,这种真诚让他们发现他们是那么相似,当萨莉在餐厅假装高潮哈利只是陪以尴尬的微笑,而哈利在博物馆扮怪声萨莉也跟着笑得花枝乱颤,这是怎样的默契才能达到的……潜移默化中,他们越来越欣赏对方,越来越开始懂得为对方着想,“爱情”在这个时候或许已经发生,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抑或是他们不敢承认……
是的,因为这友谊这太美好了,美好的就像歌里唱的,《友谊地久天长》,他们怎么舍得让这友谊破灭,重新回到失败的爱情中呢?
于是,友谊成了他们爱情的伟大阻力。
正如片中重复出现的要素都暗示了某种成长和新的理解,比如哈利对“男女能否有纯友谊”的两次说话,比如萨莉《卡萨布兰卡》中英格丽•鲍曼的两次不同的理解……男女主人公经历的两次新年,听到的两次《友谊地久天长》,也是要在整个电影的结构性进展中才能理解的。
第一次,他们在新年舞会上跳贴面舞,脸红心跳不止,不可能不感受到爱意,但是,新年钟声后的这首歌给了他们希望——寄望于纯友谊。而到了第二次,这期间的一年时间,发生了许多事:互相介绍男女朋友,互相看到对方亲近的男女朋友莫名吃醋,双方前妻前男友马后炮来一小下,终于越界过再也回不到友情,最后哈利醒悟真正的爱情是什么,赶在新年到来之际向萨莉告白……他们重新理解了友谊的意义——不是因为友谊本身地久天长般美好,而是友谊早已成为往事,我们不断地怀念,才令它显得天长地久般美好。

4爱情的产生

任何一部爱情电影,除了电影这个载体外,一定要包含两个部分:“爱情”和爱情故事。但是这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呢?如果你仅仅认为爱情故事是有关“爱情”的故事,那一定解释不了二者的区别,因为那样的爱情故事里一定包含着爱情——这也并不是说爱情故事里就一定没有爱情。
一般来说,人们会觉得爱情先于爱情故事,有了爱情,才有人根据爱情写故事,有了伟大的爱情,人们才通过写故事的方式纪念之,所以,爱情故事一般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悲剧气质的可以赚取人们的眼泪,浪漫活泼的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且爱情故事一般都会不实际(比如发生在幻想世界),或者在实际到来之前仓促结束(王子公主结婚后幸福的生活下去),因为实际的日常的琐碎从来不是审美的。
而我发现,这里的因果链存在倒置。是有了爱情故事后,才有更纯粹的爱情的产生。米利特在《性政治》中考察了西方的厌女症传统,认为,在11世纪之前,女人只是性交和繁衍的工具。有爱的性本是罪恶(正如有性的爱也是罪恶)。这种罪恶必定受到惩罚,这惩罚就是男女双方要经历千辛万苦或者最终悲剧性的死掉。爱情故事的最初版本都是以宣扬这种惩罚为目的,告诫人们不要破坏这种禁忌。而这些爱情故事里的惩罚,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审美:①一见钟情(力比多)②双方地位悬殊(或仇敌)③经历千辛万苦④悲剧(死掉)。后来人们才慢慢从中总结出爱情。所以可以说,任何爱情都比爱情故事更纯粹,更世俗,同时保有爱情故事中超越性的一面;也可以说,有多少种爱情故事,就有多少种爱情,从古至今,爱情故事的发展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但我们也知道,爱情故事是审美的而非世俗的,多数是不切实际的,现实中爱情很难发生。
回头来看,电影中的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他们长达十二年的行走和等待,在不断的对友谊的认知中思考爱情,尤其是在有了性关系以后,在那场戏里,两个人露着膀子坐在被子里,各怀心事。萨莉想要他一个答复,可是哈利却只想着什么时候离开合适。他们失去了友情的屏障,友谊有了新的、性的干扰,必定要收到惩罚,想要回到原来的关系中,再也不可能了——就像那场荒谬的吃沙拉的戏中,二人做的徒劳的挽救,说着违心的话。
终于到了结尾,哈利才终于领悟,他一直不敢打破的友情界限,就是为了让他能重新认识爱情,于是他真的成功将爱情叙述出来——
I love that you get cold when it's seventy one degrees out, I love that it takes you an hour and a half to order a sandwich, I love that you get a little crinkle above your nose when you're looking at me like I'm nuts, I love that after I spend a day with you I can still smell your perfume on my clothes and I love that you are the last person I want to talk to before I go to sleep at night. And it's not because I'm lonely, and it's not because it's New Years Eve. I came here tonight because when you realise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somebody, you want the rest of the life to start as soon as possible.
这段告白可算是影史上最精彩的浪漫告白之一。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关于他的爱情,他都说在里面了,我只是想说,观众最好能一边看一边自己翻译,或许才能真正理解他所告白的爱情,况且这段英文算是非常简单了。

5超级笑话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讲的差不多讲完了,其实已经讲了太多了,但还是需要再讲点东西来收尾。
有的人喜欢在讲述之前讲一个笑话,这样,可以吸引人听下去;我比较喜欢在结尾时候讲,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读完,你就读不到这个笑话了。
这出浪漫喜剧充满了各种笑点,尤其,有一处,我觉得有所谓“刘别谦触觉”的味道。比利怀尔德曾解释刘别谦触觉:“那是一种对于超级笑话的精妙运用。你听到了一个笑话,很满意。可后面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更大的你始料未及的笑话!这是就是‘刘别谦的触觉’。总在寻找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去讲述故事,是刘别谦的魔力所在。”
哈利和萨莉在餐厅边吃边聊,说到所有的女人都希望在做爱之后获得男人长久的拥抱,而男人往往在拥抱了5秒后就想离开,萨莉觉得这样是对女人的冒犯,但哈利觉得女人在男人处得到了满足,萨莉告诉他,女人的性高潮是可以假装的,在餐厅众目睽睽之下,开始呻吟起来,你想象都知道这里非常好玩,随着她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多人侧目,哈利尴尬赔笑,直到结束,萨莉满意的吃起食物。这是一个笑话了,还没完,紧接着,超级笑话,后面一直看着萨莉的老太太叫来了服务生,说“我要同她一样的食物”。


当哈利遇到莎莉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