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

评分:
0.0 很差

分类:悬疑 犯罪  中国大陆 2023

简介: 1997年未能侦破的特殊杀人案件在13年后重现,当年一直没有追查到真凶的刑警卫峥 详情

更新时间:2023-05-26

尘封十三载影评:是对比不是拉踩:回忆漫长尘封


很多人说《漫长的季节》有《杀人回忆》的影子,我看了《尘封十三载》之后,只觉得这一部才是“真·《杀人回忆》”。因此,《漫长》和《尘封》也就有了相似的气质。只可惜两部剧档期接得很紧,导致《漫长》的光芒很快便覆盖了《尘封》的口碑。

《尘封》多少有点“生不逢时”,但比起《漫长》那种“十年一遇”的亮眼与优秀,《尘封》显然只是“每年佳作前三”的水平。

从《杀人回忆》说起

《漫长》主要是从主旨和气质上靠近《回忆》——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压迫和影响,以喜唱悲,悲从中来……

《尘封》则是在细节、痕迹、气氛等方面无限靠近《回忆》,比如:连环凶杀案,受害者皆为年轻女性,凶手有一定文化程度,片中都有一双球鞋,女警做诱饵,抓错凶手,DNA成为破案关键……这些还都是很小的点,最像的地方在于连环凶杀案制造出的那种不确定的、恐怖的氛围,以及两名破案刑警从开始到最后的性格互换。

《回忆》里,一个凭直觉断案,一个是有理论知识的专业探员。两个人陷入追凶的困境,最终性格互换,先前喜欢乱来的人变得稳重,而原本笃定的专家最后抛掉了理性。

《尘封》中,师傅急性子,野路子,凭借过往经验工作,办案喜欢以结果为导向;徒弟初出茅庐,对警察抱有一腔热情,工作讲原则、理论知识丰富。十三年后,两个人脾气反了过来,离开体制的师傅愈发沉稳,深入体制的徒弟偏执。

《回忆》里雨天夜晚的草地,风吹摇曳,那种不确定的恐惧就藏在草深处或镜头外;《尘封》当中,不安分的恐怖潜藏于晚间昏暗的胡同,视线的死角。

与《漫长》的相似

都是两条时间线,一个十九载,一个十三载,《漫长》以人物造型来区分过去与现在,而《尘封》则频繁地打出具体年份做说明。用心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目了然的。

《漫长》里的人物写诗,导演把自己偏好的歌单插入其中,无不给剧情增添一种文艺气息;《尘封》的凶手参照世界名画行凶。第一个嫌疑人早年玩摇滚,他给死者写了一首歌,并弹唱了出来。两个剧里面都有摇滚乐,里面藏着情绪的表达。《漫长》里导演用摇滚乐是对时代创伤下人物悲剧的抒情;《尘封》则是展现人物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无奈。

从摇滚到台词

如果说摇滚乐的运用代表了导演的一种情绪的话,那么台词当中也有许多小心思。

《尘封》里的嫌疑人之一叫做姚乐,一开始玩摇滚,给暗恋的姑娘写歌,十三年后成了快餐娱乐制造者。问他为什么不玩摇滚乐了,他答“摇滚乐得愤怒,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歌舞升平 ,哪来的愤怒”。

此类话当代听过摇滚乐的人都听过,它诉说的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会演化出很多新事物,相应的就会有事物变旧,哪怕是最宝贵的东西,也免不了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式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一种必然规律,本片就探讨了这种规律的好与坏。

坏处就是:摇滚已死,经典文化被快餐文化挤压;好处在于:科技进步给刑侦效率带来飞速提升。

还有一处台词令我印象深刻:杨漫决定收养安宁,指责反对自己的有官场背景的父母是“一言堂”,母亲说女儿“被西方的小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毒害了,这里是中国,应该顾虑到中国国情”。这里吐槽了老中特色涩会煮义,只顾发展经济,思想却没跟上。造成一部分人是脱节的,于是便有了这手法变态的连环杀人案。

唯一超越《漫长》之处

看起来《尘封》被《漫长》全方位吊打。是也不是,《尘封》有更加先进的女性叙事,更好的女性角色塑造。

杨漫:思想开化的同时,对爱情坚贞;为了爱情反抗官僚体系父母,又在婚姻中保持独立人格。

白晓芙:困于爱情,困于婚姻,敢于坦诚,果断自立。

实施诱捕,女警们不惧危险主动请缨。

当然,比起那些惨遭杀害的女子们,这些女性清醒的原因无不是受过高等教育。

陆行知父亲聊起是否收养安宁时,说“好多事情上,女人就是比男人有胸怀”,真是一句有见识也有胸怀的话。编剧导演皆为男士,可见其进步性。


尘封十三载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