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

评分:
0.0 很差

分类:悬疑 犯罪  中国大陆 2023

简介: 1997年未能侦破的特殊杀人案件在13年后重现,当年一直没有追查到真凶的刑警卫峥 详情

更新时间:2024-01-25

尘封十三载影评:陈建斌、陈晓,两只巨蟹斗法,带你探秘悬疑双陈记


这是第二遍看,我忽然发现这竟然是部爽剧,一路看下来,像听了一曲节奏明快又抒情怀旧的轻摇滚,又像跟作品跳了一支顿挫激荡又风情万种的探戈,笑点、痛点、疑点、突破点、时空交错点,都在点上,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吉他、口琴等背景音乐,整部作品弥漫着浓浓的怀旧风和文艺范儿,居然是我喜欢的调调,我怎么走眼了?我承认,是因为我怂!

这部作品非常特别的一点就是双线交错的叙事结构,双线并进,巧妙交织,导演、表演、剪辑,都是硬功夫。

首先跳舞女孩王楠楠遇害,由24岁的小明引出了24岁的陆行知,进而引出柳梦案,牵出了摇滚青年姚乐,同时老陆也查出王楠楠从属于姚铄的追梦传媒公司,通过QQ定位网吧的时候发现了马成群,又闪回到小陆这边,老卫揪着姚乐不放的时候,又发了杜梅案,矛头也指向马成群。这边老陆从马成群处得知面具和电动车的线索,去排查电动车时,在修车行发现了刀哥。闪回小陆这边,马成群泡了热汤,也咬出了刀哥,刀哥得知杜梅被害,满城排查凶手,最后被细虫钻了空子,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再回到老陆这边,从监狱出来的刀哥,跟老陆对口供,暴露了幕后黑手细虫,这成了满头黑线的老陆的救命稻草,就像当年死抓着姚乐和瓜皮不放的老卫一样。小陆这边,也来了个跑龙套凑热闹的陶玉芬模仿案,逼得老卫上演了一出诱捕行动,可惜被两个熊孩子搅黄了,但是一片绝望的死寂中,凶手也开始露出马脚。

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觉得最黑暗、最没有希望的时候,往往是发生转机的时候,一切都是反正转化的必然过程,信念是很重要的。老陆这边,一直绕着细虫打转转,直接逼他杀了刀哥,同时又发了薛红案,怀抱草莓玩具。闪回到小安宁这边,小陆从看望安宁的爷爷的杂志中得到灵感,跟老卫重启莫兰案。老陆这边,莎莎遇袭,安宁指认凶手,定位小区,大海捞针。再看小陆老卫,通过莫兰画像牵出了瓜皮,几近崩溃的老卫直接逼得瓜皮炸了老宅连同他自己,同时白晓芙也被追撞车身亡,因为之后凶手未再犯案,嫌疑人瓜皮死亡,此案也变成了似乎永远无解的悬案。至此,在长江号索道十三年时空的缓慢移动中,在老卫那张停滞了所有表情、封冻了所有感情的脸部定格中,两条叙事线实现了重合,故事回到了开头。最终,莫兰指甲里的凶手基因和莎莎丝袜里的凶手基因,也来了个碰撞,盘桓师徒心中十三年的悬案终于水落石出大白天下。

两条叙事线,人物多而队列严整,彼此独立、齐头并进又遥相呼应、巧妙勾连。两条线,故事完全不同,前后相承,可是历史又惊人的相似。老卫和老陆,小陆和小明,互为镜像,老陆对待细虫,那样的急躁、主观、执迷其中,不管不顾把他往命案上套,这跟当初老卫对待陶玉芬案、对待瓜皮何其相似!更有意思的是,老陆在变成老卫,但是老卫并没有老去,他又在变成小陆,变得返璞归真,懂得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保持清醒、抓住本质。他开始看书,尝试去掌握科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直觉,避免让自己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随着年华的老去,他的内心却变得柔软,掸掉戾气的尘杂,卸下责任带来的重负,他的心开始回归感性,一片清亮澄澈,反而能直透真相,就像当年的小陆一样。所以经验有时候会带来偏见,白纸般的直觉也是不可靠的,只有将经验沉淀成敏锐的洞察,与鲜活柔软的同理心、共情力相结合,再辅之以科学的认识研究,这样生成的直觉才是金子般珍贵的。

两条叙事线,除了人物性格上的呼应,在转场的情节节点上,也极具巧妙之能事,要么在姚乐、马成群、刀哥、细虫这些共同的人物角色上转场,要么在瞰江塔、草莓玩具等重要场景道具上转场,或者那边老卫睡不着,这边老陆也辗转难眠,或者这边小陆因为错失凶手而痛苦难当,那边老陆因为无辜女孩遇袭而愧疚万分……这些转场设计,就像衣服对襟上的盘扣一样,把一条前后相承的时间线对折扣合在了一起,使得故事线既有纵向的因果承续性,又构成横向的巧合参照,叙事效率极高,又给作品一种神秘的宿命感,有些人,兜兜转转总是相见,很多事,冥冥之中有迹可循。

这样的双线结构,也带来了人物表演上的挑战,但陈晓老师完成得很好,小陆和老陆,看起来像是两个人,区分度非常高,观众完全不会有切换的困扰。

小陆永远姿态板正挺拔,像一个优秀的军人,对工作充满赤诚的向往,时刻用维护正义的信条鞭策自己,“破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案子,抓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罪犯!”惹得他师傅好一顿揶揄。他又像一张白纸,青涩、简单、纯真、善良,即便知道瓜皮的无赖嘴脸,他依然愿意用善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对待陶玉芬案上,他不同意草草结案,当别人急于卸下重负之时,他孤身一人重返案发现场找证据。他也很书生气,说起案子,引经据典,条条框框,较真个因为所以,跟霍局说诱捕计划时,那个七七八八的理论依据,说个没完,急得他师傅埋怨怎么起了个这么长的头。他性格本分内敛、任劳任怨,永远是初入职场的学徒姿态。

可以说,陈晓老师真的完美还原了一个职场新人的模样,小陆不仅仪态端正,甚至眼神,都是那样清透明亮干净,师傅出发办案,他狼狈地扒最后一口饭,匆匆跟上的那种小设计,数不胜数,使得人物浑然天成,他真的把自己活成了角色的样子,或许也是因为小陆的纯粹明净、善良简单本身也是陈晓老师身上深层的特质吧。

相形之下,老陆的姿态是微微佝偻的,像是不堪重负,走起路来散漫不羁,像是累得要散架,整个人显得粗糙、直接、老辣、干练,路子也开始野起来了,他冷静、缜密,开始只信证据,不那么信仰理论,也不轻易动感情,有一种冷酷的气场。但是随着案情陷入僵局,巨大的压力让他也开始急躁,审细虫,我觉得他至少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暴露了刀哥,导致刀哥殒命,他还暴露了唐玲,如果这个女人没有在澳大利亚被灭口,大概率也会死于非命。感觉案子堵在细虫这里时的陆队,就跟当年跑到命案现场抓深秋的蚊子的老卫如出一辙,看着他们的挣扎煎熬,深感人生的不易。

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和处境,感叹陈晓老师的塑造能力,专业功底真过硬,对于表演,用心、用情、用脑,他的人物是鲜活的,有分量的,在平行世界里过着真实的人生,他让人看到他对人物的敬畏,他慷慨地把自己的身心献给角色,让他们自由地去爱、去恨、去生活,每一个都是不可复制的神圣生命。怀着这份虔诚,相信陈晓老师一定会拥有一份闪亮的光影成绩单,收获一个有分量的艺术人生。

第一遍看,曾经非常不认同最后的立意落点,通过老卫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致敬公安干警们的负重前行、正义守护,觉得有点《满江红》的套路,满是御前文人的腔调。

再加上历经十三年,两代公安干警,千辛万苦,最后只不过是围猎了一个孩子,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用了整整十三年培养了一个凶手也未为不可。因为张山山正是上一代恩怨的牺牲品,他的奶奶或许也曾经虐待了他的父亲,才造成了张司程的扭曲和变态,每次都以自己的母亲为依托去犯罪。而卫峥嵘的轻率和大男子主义,也造成了他母亲的婚姻悲剧。当他饱受父亲的虐待,社会又彻底缺席。如果是家庭和社会合力制造了一个邪恶的灵魂,等他误入歧途,触犯法网,就一毙了之,我们却在这里歌功颂德,欢欣鼓舞,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哀,还是一种辛辣的反讽?更戳心的是,最后霍局还组了个饭局,大家其乐融融,笑逐颜开,拔了心中的刺,卸下肩上的担,怎一个皆大欢喜,独留一个少年赴黄泉,末了都是炎凉!

当时看得那个气不顺,这次顺一点了,因为更关注细节,警察们的工作量真的惊人,他们几乎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案子需要,随时顶上。动不动如山倒的排查走访,黄家杰酒局上的所有人,并案之后十三年的卷宗,购买电动车的所有人,全市联动的扫黄打非声东击西,几年内流氓犯罪的所有案底,图书卡上借阅侦探小说的所有读者,大片住宅区的摸底搜索……这就是平安的代价,曾经,警察们真的顶在我们前方筑起了一道血肉掺杂着汗水的墙。但愿大数据时代,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们能够得到解放,工作能更安全,也更便捷。

虽然致敬警察的主题不那么自圆其说,但作品好在并没有局限在致敬和歌颂,也呼吁了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发出了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幸福成长的愿景,最后也保留了对人性人生的深刻审视,老卫又回到了图书室,恐怕他要在这个安静的角落,背着十字架过完余生。

作品是深刻的,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复杂又纠葛的人性世界,热爱戏剧又屈于现实的柳梦,高喊“摇滚死了”的姚乐,堕落又渴望自立自强的薛红和莎莎,得知身世后幡然醒悟的马成群,肝胆柔情的刀哥,仇视社会隐藏真我的瓜皮,还有那个设计陷害刀哥、阴暗贪婪到惦记刀哥一件毛领大衣的细虫,人性的真与假、善与恶,在这里尽情上演,因果轮回,各有劫与缘,都是历练,各有各的不易,面对世间种种,心中只有悲悯,与感恩。


尘封十三载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