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传记 冒险  阿根廷 2004

简介: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 详情

更新时间:2010-02-25

摩托日记影评:摩托上


这不是英雄事迹,只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他们有共同的志向与梦想”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于1952年。

   《摩托日记》翻开的是一本英雄日记中非英雄的一章。那时的英雄同无数少年一样,有梦想,有脾气,有疑惑,有挫折,有心爱的姑娘。不太走运的是,他还有哮喘。

    不久,他就让整个美洲在他面前展开,把文明抛在脑后,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那多,还有一辆摩托——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去亲近土地,去实现探索书本中的大陆,行程1200公里。那一年,他23岁,被朋友叫作“火爆小子”,是专治麻风病的医学院学生还是业余橄榄球运动员。没人知道他是谁,他和阿尔贝托.格拉那多最多是两个外出让父母担心,中途停学没有拿到学位证书,为填饱肚子油嘴滑舌还相互赌气,却又有着无限冲劲、热情以及对大路喜爱的青年。也就是这样平凡的青年所不平凡的环游事迹感动了我们,与英雄无关。看完电影,就如同合上一本耐人寻味的日记,一看封面才猛地发现作者是那位自由主义英雄——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影片开头时那段仿佛DV拍摄的桥段——两个年青人为旅行打包收拾,与家人一一道别,亲近动人地就像一位熟知的朋友旅行出发前自制的家庭录像。其实整部影片就是绵长、且拍且行的动态日记体,出自一位使英雄触手可及不被神化,值得影迷尊敬的导演之手。

从片中Gael.Garcia.Berbal英俊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极易被感染的情绪——年轻人的稚气与冲劲。他的眼神还不那么坚定深邃,但渴望并找寻着方向;一脸的疲倦与迷茫,他有疑虑有担忧但仍时常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容;旅途的奔波并不一帆风顺,但他记录每一次经历,乐在其中。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情心、责任感,他有原则—— 身上的15美元,始终记得给女友买连衣裙的承诺,生命垂危也舍不得花,最后却毫不吝惜地施舍给两位逃亡中的共产党人;直言不讳地评价他尊敬的老师的小说:陈词滥调太多,很糟,根本无法阅读。

英雄的人格品质在非英雄时期如此自然流露,导演不做作地使其穿插其中。这些小细节,也正是影片的动人之处——无关英雄,却步步是英雄成长的足迹。他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如何成为英雄永远比英雄的名字更重要,英雄从来不问出处。今后的英雄埃内斯托.切.格瓦拉正是在每一个目的地的抵达与离开中奠定的,他的视野与见识随着公里数的增加而拓展,他说:“人越过边境的时候穿越了什么,每一刻都好像被分为两半,一半为过去感到忧伤,另一半是进入新世界的兴奋。”直到最后的秘鲁亚马逊的麻风村,与病人朝夕相处,不戴手套不穿医生的衣服而与村民一起打橄榄球,庆生时举杯的祝词——“虽然我们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多么崇高的运动,但我们相信,这场旅途也印证了这个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稳定的虚幻国家完全是假的,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让我们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我要敬秘鲁,还要敬团结的美洲。干杯。”之后便挑战自我,奇迹般地横渡了隔在健康人与麻风村中的亚马逊河(他此前刚有哮喘发作)。这时你依稀看到了英雄的影子——那种博爱、勇敢的气概。于是你忽然想起,对,他就是那位受人敬仰的英雄,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是他,明白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因为他的旅行他的所见所闻,因为美洲受苦人民的脸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永不抹灭,并成为他今后奋斗的源泉。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或许吧。在美洲流浪,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摩托日记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0 OK影视 www.okyee.com